Chin
Chin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chin@travelwithbook.com

慢慢的活|在巴黎的那场误会

(编辑过)
海明威离开巴黎之后曾表示后悔自己在「还在巴黎的时候就写巴黎」

我不是个巴黎通,一开始这系列是想写我看到的巴黎和曾经以为的巴黎——多半是媒体上所看到的差距。海明威离开巴黎之后曾表示后悔自己在「还在巴黎的时候就写巴黎」,很多事情是离开后才看清楚的,我的想法也大概是如此,那时还不理解自己的故乡与生活真实面,很难写出真正的观察。

不知道为什么要担心别人认为我「自以为是巴黎通」?

想起十年前和一位「曾在」巴黎待十年的教授转述另一个在巴黎长住三十年博士的经验谈。待十年的教授不以为然说:「这些是从哪听来的?这个人待过巴黎吗?」

后来我才想通他们两人的主观导致对于巴黎的印象极为不同,具体我也不记得谁说了什么⋯⋯待十年的教授和三十年的博士,都曾在索邦求学,但两人成长背景不同,分别来自七十年代的南台湾和五十年代中台湾;他们的专业领域不同、在巴黎求学的时期不同;信仰、文化和恋爱经验都是不同的,各自所认为的巴黎肯定和我或和Emily不一样。

对了,说到这个更不能忽略亚洲男性和亚洲女性在西方(白种人居多的)国家的感受差异。

我应该要重申《在巴黎的那场误会》说的主要是「我」个别的主观感受,客观是来自于我在台北成长的经验——可颂和咖啡都比巴黎还贵、即使是台湾步调最快的城市也比巴黎慢。还有,从小生活在台北市公园和咖啡厅密度最高的区域,那些咖啡厅里总是有编剧和导演在讨论事情,也经常有拿着笔电工作的人(通常是广告公司的员工),或者是不用工作的已婚女士独自在咖啡厅阅读。

因此,我习惯的生活步调是慢于巴黎许多的,甚至连在媒体工作时都是如此。


在市场上一直有几类书和「巴黎」有关:「如何像巴黎女人一样优雅」、「当个巴黎人,xxoo」⋯⋯似乎大众都认为他们有着不凡的优雅气质、冷静、爱思考,但事实可能与我们的想像落差极大。

我一直不懂为何那些书会单纯的归纳「巴黎人」是某种类型的人?不是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到了巴黎难道就不适用此逻辑?

效率差/动作慢?

是巴黎人经常要背负的罪名。

我很多次说到餐厅上菜快、结帐快,多数人吃饭速度也快!晚餐吃的便餐有面包、沙拉或薯条、肉,我独自吃大概花一个半小时,但总会剩下面包,在上班日的午间看过零号身材的女士在十五分内解决主餐还喝了咖啡。

通常是我吃饭的时间内会翻三次桌。

在巴黎地铁站走路要比在台北捷运快很多,不习惯此速度会被推着走。巴黎人很没耐心,不允许对路线不熟的观光客停下来思考如何转线,海明威说的很正确:「⋯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里适合年轻时去适应,像我目前的年纪只想去普罗旺斯度假。

还有,你的算术最好要好一点,在超市排队结帐时花太多时间算钱还会被后方的人白眼。

传统上欧洲文化都受天主教信仰影响,认为不把握时间、浪费时间就是一种罪恶,且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他们相信人类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形成新的资产阶级。照理应该是要勤于工作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说巴黎人怠惰或是效率差都是夸大的说法。有可能是龟毛或是注重细节而造成的缓慢的形象,但不是速度上的慢。

巴黎人很优雅?

这跟前面有关连,一个人动作快就不太容易优雅,我猜测一般说巴黎人优雅是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慢。当然在巴黎肯定会看到印象中那种优雅的法国女人,只是我不确定是否有比其他城市多? (毕竟,总是会有优雅的人)

那为什么许多待在巴黎的人会出版类似主题的书籍?我想到那些旅法多年的艺术家、文人,或者国际知名品牌的高级主管,大概他们留法时期就跟马克宏那类菁英份子在一起,所以只认识优雅的法国人。

地铁、公车、家庭餐厅、电影院、平民住宅区看到的人就是完全不同风格,大家也并没有比较爱阅读而不滑手机。十年前觉得在地铁上看书比例很高,但现在年轻人似乎也变了,他们还可能会随意地把脚翘到对面的椅子上,这样很难跟优雅扯上关系。

关于优雅的讨论还可以从巴黎男性朋友口中得知,他们对巴黎女生有偏见,认为她们只爱看vogue和罗曼史,不看有深度的书;只听电音舞曲而不听古典乐。不过想想此类偏见在喜欢我的男性朋友身上算是合理,他们不喜欢那类女生才会喜欢我,而这差异很明显不是巴黎人或台北人的差别。

在巴黎很喜欢的餐厅的鸭肉,摆盘一点也不漂亮。

可上我的 个人网站上浏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那場誤會

Chin

關於創作與誤會

0300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