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
土摩托

應對環境和新冠危機, 為什麼我們不能只寄望於科學?

這是發在歪腦上的一篇評論文章,在這裡存一份。

應對環境和新冠危機,為什麼我們不能只寄望於科學?


袁越


導言


科學只負責預測大自然的未來走勢,沒法替普通民眾做出選擇。


正文


在埃及旅遊城市沙姆沙伊赫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在一片爭吵聲中結束了。以歐盟為代表的“激進派”認為大會的議題設置缺乏雄心,遠遠達不到遏制氣候變化的最低要求,而以石油輸出國組織和一批中等發達國家為主的“保守派”則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尤其在新冠疫情還未完全結束的情況下,減排步子不宜邁得太大。

比起大會上的公開爭吵,更令人擔憂的是公眾的無視。起碼在我的朋友圈裡,這屆大會的熱度遠不如前段時間環保青年潑名畫的系列行為藝術,而後者得到的幾乎都是負面評價。那些本來就對環保無感的人指責這些年輕人是“環保恐怖分子”,光顧著自己出風頭。甚至那些向來支持環保的人也對這種行為產生了反感,認為這些“極端環保主義者”做過了頭,得罪了廣大民眾,反而起到了負面效果。

總之,全球環保運動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隧道的盡頭看不到曙光。

我認識的大多數環保領域的從業者都對現狀感到憤怒,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公眾直到今天依然不相信科學,不信任科學家,對即將到來的氣候災難無動於衷。而我認識的其他領域的從業者則大都認為他們已經為環保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但總不能為了保護地球就不讓老百姓好好過日子吧?

在我看來,雙方都有道理,因為自私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訴求也各不相同。對於大多數普通民眾來說,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因素主要是物價、房市、子女教育和公共醫療等等,氣候變化排在很後面,其影響甚至有可能是正面的,比如那些盛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完全可以說是在“發氣候災難財”,他們沒有任何理由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去擠公交車,或者放棄吃肉的樂趣。

對於專業環保人士來說,他們很清楚地意識到氣候變化將會導致未來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持續上漲、生物多樣性逐步喪失、糧食大幅減產……所有這些變化也許現在還不明顯,但未來肯定都將愈演愈烈。這就是為什麼如今熱衷環保的大都是年輕人的主要原因----他們不但是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氣候變化唯一的受害者。要想說服今天的中老年民眾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去為後代保護環境,需要很強的道德感召力。

那麼,雙方的矛盾應該如何調解呢?很多人寄希望於科學,因為科學是人類唯一的普世價值。我雖然同意這個說法,但我並不認為科學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藥,因為科學只負責預測大自然的未來走勢,沒法替普通民眾做出選擇。

就拿氣候變化來說,科學所能做的只是告訴你未來可能的升溫幅度、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海水的酸化進程、極端天氣的出現頻率和強度,以及糧食產量和生產成本的變化等等這些硬指標。但對於一個住在內陸寒冷地帶的普通農民來說,這些變化很可能都不是事兒,起碼不足以讓他犧牲自己當前的生活質量。科學家沒有權力命令這位農民少開汽車,只是為了保護一頭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北極熊,或者讓距離他的生活圈非常遙遠的海平面少上升那麼一點點。

環保人士肯定會說,雖然海平面上升對這名內陸農民影響不大,但氣候變化會讓他所處的地方發生嚴重的干旱或者洪澇災害,減少他的糧食產量,提高種糧成本。換句話說,氣候變化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到他的生活,而所有這些影響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但實際上,即使這位農民真的相信科學,他也有充分的理由不去理會科學家們的警告,因為他很可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乾旱或者洪澇災害,而糧食減產雖然會讓他的收入減少,但環保同樣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他完全可以自主決定哪種行為更划算。

我們常說,一個現代人必須學會分清事實(Fact)和意見(Opinion)。在我看來,科學就是事實,個人選擇就是意見,兩者不一定相符,甚至經常是相反的。

這個問題的另一個經典案例就是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之間的差別。前者把每個人都當做“理性工具人”,假設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絕對理性的,但真實生活中的人千奇百怪,每個人都有一萬個理由不按常理出牌,所以古典經濟學在預測經濟走勢時經常出錯,因為這門學問沒有把複雜的人性考慮在內。

在環保領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同樣也屬於這一範疇。前者總喜歡引用科學數據,告訴大家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氣候難民,如果再不努力減排,每個人都會遭殃。但後者則更喜歡引用歷史數據,指出今天的地球二氧化碳大都是從發達國家排出來的,他們靠這個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現在該輪到發展中國家了。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因為雙方的立場是不同的,對同一個事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中國的新冠清零政策也面臨著同樣的意見分歧。這個政策在我的朋友圈裡遭到了幾乎是一邊倒的嘲笑,但在我的親戚群裡卻得到了老人家們的廣泛支持。在我看來,雙方都有道理,因為每個人對於新冠病毒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即使大家都相信新冠的致死率只有千分之一,身體健康的年輕人會拿99.9%說事,而身體狀況不佳老年人會盯著0.1%不放,因為這個數字對於不同狀況的人來說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和威懾力。

還有人試圖拿中國和外國作對比,但他們忘記了大部分國家都是在經歷了好幾輪傳染,大部分民眾都因為感染新冠而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之後,才達到現在這種可以放開的狀況。中國是新冠的始發國,最早見識了新冠病毒的厲害,從一開始就採取了嚴格清零的政策,其結果就是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中國人比例極低,具備新冠免疫力的中國人比例也很低,大家對這種病毒的恐懼是有一定根據的。

當然我們還得把疫苗的差別考慮進來。國產疫苗的有效性到底怎樣?我至今也沒有看到權威的數據,而中國政府一直拒絕引進國際上通用的mRNA疫苗,個中原因也沒法形成有效的討論,於是我們只能假設國產疫苗的有效性較低,無法保證接種者獲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因此也就很難像歐美那樣完全放開。

換句話說,同樣的病毒,因為不同的國情和政治立場而導致了完全相反的結果。中國從一開始就嚴格執行的清零政策曾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卻讓中國走上了一條和全世界完全相反的不歸路,中國今天的現狀早在3年前就已經命中註定了。

這個矛盾有解嗎?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即使有解的話也一定困難重重,否則就沒法解釋為什麼聯合國氣候大會開了27年之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仍然在持續上升了。

曾經有人建議聯合國擴大權力的邊界,強迫所有成員國節能減排。但一來聯合國恐怕沒有能力實現這一點,二來無數歷史證明,這種完全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政策輸出幾乎不可能有好的結果。這就好比計劃經濟,其製定者大都是一個國家裡最聰明的學者,他們手中掌握的經濟數據也是最全的。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總是輸給放開自由市場的國家,因為後者把人性的因素整合了進來,而經濟發展終究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推動的。

還有人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對普通民眾的科普教育,讓大家都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危害。這個辦法當然有用,但就像前文所說,科學只是事實,不是意見。科普普及的是事實,但意見和每個人的境遇有關,很難統一起來。問題在於,氣候變化雖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途中存在很多節點,一旦過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比如北極海冰如果融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加速北冰洋對太陽能量的吸收,從而進入一種正反饋的狀態,一般的節能減排措施對於這種狀態是無解的。環保人士之所以屢屢做出極端行為,一個很大原因就在於他們意識到氣候變化的臨界點已經迫在眉睫,再不行動就晚了。

所以,那些嘲笑環保主義者是“恐怖分子”的朋友們,請你們理解他們的苦衷。

既然如此,難道我們真的沒有任何辦法了嗎?答案很可能是真的,這就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氣候變化已經在所難免,應該把注意力從“減排”(Mitigation)轉向“適應”(Adaptation),即通過各種技術和金融手段幫助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更好地適應必然會出現的升溫。話雖如此,我們也不能束手就擒,還是得繼續努力。今天在“減排”上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有可能減少將來在“適應”上所付出的兩分甚至三分的代價。

下面我斗膽提三條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一切從實用主義出發,避免意識形態爭論。無論是環保還是新冠,不同陣營之間的立場往往是相反的,雙方矛盾極其尖銳,不可能爭出輸贏。但大家畢竟共享同一個地球,最終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只有想辦法妥協,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有識之士,那你就應該主動做出妥協,而不要為了爭一時口舌之快,故意激化矛盾。

二,不要把對方當傻瓜,而要想辦法增進對話。我整篇文章都基於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天底下沒幾個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笨蛋,大家的分歧主要來源於知識儲備的不同,以及立場和生存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智力上有什麼根本性的差別。只有通過對話增加相互間的了解,才有可能找到妥協之道。

三,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讓時間來解決一切。滿打滿算,現代智人只有30萬年的歷史,人類走出非洲不過是最近6萬年內發生的事情,而工業革命的爆發,距今也才剛剛過去了200多年而已。人類今天所遇到的困難,注定將會是漫長歷史上的一朵微小的浪花。大家都是普通人,千萬別把自己幻想成救世主,就像第三帝國時期的納粹支持者和文革時期的紅衛兵小將們做過的那樣。要知道,過強的使命感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種使命感會讓人只顧埋頭向前衝,忘記了自己應該時不時地停下腳步,想一想自己這麼做到底對不對,以及有沒有更好的策略。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