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ender
askender

创造和分享 Creative Commons: When we share, everyone wins anwen.cc

我所喜歡的互聯網

獨立思考、友善交流、熱愛創造... 似乎有點抽象。

舉三個負面例子。

當兩個人的成長環境、思維方式、利益述求或觀點不一致時,現在網上的常見做法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且對方傻,狠狠的懟回去,對方即使知道自己可能理虧或者由於某種屏障無法知道自己不對,出於被罵了的難受心情,也會懟回來。這樣一輪沒有信息含量的對話就產生了,旁邊有幫忙的人也各執一詞,於是更多時間被浪費了。

某些國家和公司出於利益考慮,習慣性的用冷酷的官話阻擋交流,任何事情只用法律等資源來解決。法律雖然公平,但是明顯大的機構擁有更多資源,於是一切回歸到弱肉強食的方式。大環境的冷酷也導致了每個個體的疏離。

大部分的互聯網信息是評論性的,原創可能是萬分之一,深思熟慮的評論可能也只有百分之一,而更多的是幾乎無信息含量的表達。究其原因,估計是大家太懶了,懶於思考和寫字。也是由於深入的思考只留給自己,厚積薄發最終忘了發。

我曾經見過我喜歡的互聯網,但它似乎正在消退,也許是我自己封閉起來了。

烏托邦是不可能的,反烏托邦確是一直存在的。有一種說法是,互聯網不過是現實世界的比特鏡像。但這個鏡子如果是一面平面鏡未免太平淡,互聯網擁有更多可能,善和惡都會被放大。

今日頭條,中國大陸內容平台的流量明星,每年一次的打開都是失望。知乎也快餐化了,只剩下少量的幾乎看不見的精神角落,在大部分人幾乎找不到的地方。互聯網越來越孤島化了,而有些島上只有少數幾個人,卻少有人想更高效的連接這些地方。

我覺得以前的博客和論壇的形式不錯,社交時代感覺沒意思,可能是沒找到打動自己的社區形態。 reddit,medium不錯,但由於語言因素用的不多;國內的平台暫時還沒打動我;只有靠寫博客,沒有互動太難堅持了。

該怎麼改造互聯網?

由於信息不對稱,每個人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當一個人在網上表達觀點時,以為自己在仗義執言,卻也可能是當了一回鍵盤俠甚至有演化為網絡暴力。所以盡量多獨立思考、調查研究,客觀分析,包容異見,也多分析對方如果不是出於惡意為什麼思考方式是這樣的。

由於語言本身容易造成誤會,每一次交流都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誤解,急於表達不一定帶來正向效果。只有虛懷若谷、友善交流,才能逐步互相理解,以及分清真相。

創造的要求就更高了。很多人為了生存已經很疲憊了,只想好好享受生活。但一些人當有閒暇時間時,提供批判性意見時,如果能給出一些提供更多信息含量的東西豈不是更好。

以上幾點似乎只是常識,但做到卻也很難。幾乎讓交流變成了高質量有趣論文的寫作了。

我設想能做出一款智能工具,能區分出人們交流時的事實與觀點,並把新奇有趣的東西推薦出來。於是我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待了很多年,發現還是妄想太多了。

還有什麼其他辦法?

辨別信息源,靠維基百科和每一個人的推動了;語言表達的精煉傳神,需要一個好的社區來推動,否則很多人真的只會選擇沉默;關於創造,我覺得只能靠努力的拋磚引玉了,多表達。

我一直在嘗試自己搭建一個交流平台,網站和APP還未完全成型。這次打算先試用一下matters,做好一個社區,先使用已有的社區。

嗯,不再沉默。


附錄:

我喜歡的內容相關的產品如下(不斷更新中):

國外的:維基百科、reddit、arxiv、medium、

國內的:讀庫、獨立博客和播客、利器https://liqi.io/、實用工具、



https://bowuzhi.fm/

https://buhuiliao.fireside.fm/

人間指南FM – Telegram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