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看台湾
小范看台湾

聊聊我理解的两岸。

(轉)對一些人和事,官方沉默也是態度——環球時報評趙紫陽病逝10週年

小編:環球時報在六四與趙紫陽問題上的發聲,我轉載過來,給matters的自由派提供另一個視角。而且自由派人士要記住一點:1989年中國人均GDP是800多美元。



由於到了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病逝10週年的日子,境外一些媒體圍繞他的報導又多了起來。趙當年的秘書鮑彤對“美國之音”發表談話。鮑1989年入獄,1996年刑滿釋放。他是在外媒上挺趙的積極發聲者之一。

中共中央在1989年6月撤銷趙紫陽所擔任的總書記等黨內職務時,對他做出“在關鍵時刻支持動亂和分裂黨”的定性評價,同時肯定了他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工作方面做過的“有益工作”。中央的那次報告繼續稱呼“趙紫陽同志”。這一評價格局大體延續了下來。 2005年1月趙紫陽逝世,多名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告別儀式,新華社發的消息寫道,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過有益的貢獻,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犯了嚴重錯誤”。

2005年那次是官方最後一次公開評價趙紫陽。去年熱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其他爭議人物都露面並被標出身份,有台詞,只有趙是個例外。他出現了幾個鏡頭,沒標出姓名身份,也沒有說話,但是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能認出他。

中國互聯網上這些年不時有人發紀念趙紫陽的帖子,發帖人主要是自由派知識分子。微信上一些熱衷政治的朋友圈在特殊時候也會談論趙,不同價值觀的人對他的看法是分裂的。

中國官方2005年以後像那之前的很長時間一樣,一直避免談論趙,這種沉默通常也被認為是“一種態度”。

今年是胡耀邦誕辰100週年,官方已宣布將舉行隆重紀念活動。但對趙紫陽逝世10週年,直到昨天官方沒有提及。這讓人想到,2005年官方對他的評價大概也是今天的態度。

從1989年夏天至今過去了25年多,這期間中國變化很大,社會更加自信,對歷史人物的寬容度大體都在增加。比如華國鋒在《鄧小平》一劇中的鏡頭很多,反映了社會對他記憶的微妙變化。隨著時間的拉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然而趙紫陽似乎是個特例。為什麼會這樣?官方沒說,從民間的角度,可有如下分析。

一是官方對他的評價很穩定,沒有通過某種表態向社會發出調整信號的需求。二是趙的事情一旦出現誤讀,會有一定的現實牽動性。 25年前中國社會邁過了那場危機,但中國內外一直都有人希望那樣的危機能夠重來,並且為此不遺餘力地尋找機會做意識形態鋪墊。

25年來中國按照趙和他智囊們在重大關頭所反對的政治路線和哲學,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最敏感的問題,中國奉行“不爭論”政策,中國把行動和不斷取得的成就作為了對那些問題的回答。

不僅官方,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社會看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也有了更多成熟和理性。對中央關於趙做過“有益貢獻”和“在關鍵時刻犯了嚴重錯誤”的評價,社會的認同度越來越高,中國這二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也無聲地支持了這一評價。未來修改這一評價的空間,很可能遠遠小於因時過境遷事情被淡化、人們更多記住一位老同誌曾經所做好事的空間。

很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變化只有中國長期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情況下才會有可能。如果真像少數人聯手境外勢力所鼓吹的那樣根本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都將被妖魔化。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