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da
Takeda

复旦大学法学本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就吉林大學以學生為主體對於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問題的支持度發現的和印證的問題

2019年9月末去吉林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所以順便做了一個約600人左右的普查,調查對像有學生,老師,內勤,和日新樓裡的流動人口等。

說明一下,有的大專學歷的人也是吉林大學學生,雖然中國大陸取消了211院校不允許設置專科,但是有很多人選擇多掏錢,進行委培。

​ 還有特殊的群體因為分數實在是不夠,但又因其特殊,比如新疆民族,地方專項等。

就在吉林大學體驗和詢問,吉林大學有很多同性戀,學生佔據主導地位,四分之三的女生贊同,三分之二的男生贊同,他(她)們具有同性戀傾向,五分之二的學生是同性戀。


​一、吉林大學學生對同性戀現象體現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二、​吉林大學的學生有層次有體系的心理教育健康非常的缺乏。

三、​吉林大學的學生沒有良好的思想價值觀。

四、​吉林大學的學生家庭教育缺乏。

五、​吉林大學的學生家庭環境缺失。

六、​吉林大學的校園環境管理的不夠嚴格。

七、​吉林大學缺少全方位關懷行校園文化體系。

八、​吉林大學沒有有效整合網絡資源,搭建良好的網絡平台。

1、大學生對同性戀現象體現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在中國,同性戀者數量約有4000 萬人,他們生存在社會的邊緣地帶,生理和心理都需要社會給予額外關注,因為這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生活質量,並且對於維繫社會健康發展和安全穩定也至關重要。不僅如此,從整個社會來看,同性戀者的數量正呈現上升趨勢,而在高校中性取向出現問題的學生數量也日漸增多。近期,華南地區某個較為知名的同誌社交網站開展了針對1000 人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在廣州同性戀群體中,在校大學生佔12%。

與社會上對於同性戀現象表現出更多的排斥態度相比,由於大學生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生活環境較為簡單,生活壓力較小,大學生在性取向問題上體現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在一項針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學生關於“現代青年婚戀觀”的調查顯示,有18.8%的受訪者認為“同性戀是很正常的行為”;有53.5%的受訪者表示“中立,但自己不會嘗試”;有20.8% 的受訪者認為“不正常”;4.2%的受訪者則認為“這是另類的時尚”。不難看出,我國大學生對同性戀的寬容程度是比較高的。

2、大學生同性戀者日漸增多的原因分析

我們都希望大學生能夠有正常的性取向並且健康成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高校裡同性戀群體的數量正逐漸增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四個因素:

2.1 教育因素:我國的學校教育,主要關注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往往忽視對學生進行正面且正常的性知識教育。對於性知識和性教育,學校和老師往往有所避諱,很多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設這一類的課程。而受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家長也不能合格地充當孩子性知識的啟蒙者和教育者,在孩子性教育問題上家長主要是刻意迴避。這使得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生理成熟期,一些孩子由於對於性知識的匱乏最終導致在性取向上發生認識偏差。

2.2 媒體因素: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學生更是運用網絡媒體的主力軍。由於大學生的價值觀尚未成熟和定型,本身又具有強烈的獵奇心理,網上推崇同性戀現象的各類信息以及不當言論,使得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年輕人更容易受到錯誤引導,甚至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社會時尚並加以推崇。

2.3 家庭因素:個人成長的家庭環境可能會改變青少年的性取向。中國家庭多數是一個孩子,一些家長由於沒有實現當初對孩子的性別期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往往把男孩當成女孩帶,把女孩當成男孩管。這樣的成長過程最終導致一些孩子在性取向上畸形發展,到了性成熟的年齡,便不能做出正確的性選擇。

2.4 環境因素:大學生還處在學校的象牙塔之中,沒有太多的社會經歷,也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因此他們的觀念也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個別學生接觸到周圍同性戀者的生活狀況,因趕時髦而嘗試同性戀。同時,在大學生活中,同性之間的接觸和交往更加便捷,受對方人格魅力等吸引,往往會有一些學生對同性好友產生好感,甚至最終在性取向上發生了改變。

3、糾偏同性戀者性誤區的教育策略

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對於同性戀的話題也不再是禁忌。高校環境顯然更加寬鬆和自由,大學生對同性戀者也有著更為寬容的態度。但是,寬容並不意味著鼓勵同性戀,讓同性戀者數量膨脹。大學生處在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關鍵期,高校在知識素養教育之外,應當在性教育上加大力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取向和婚戀觀。

3.1 建設全方位關懷型校園文化體系,給予大學生同性戀者更多關愛。大學校園有著更為自由、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對同性戀者也應該予以更多關愛。高校要建設全方位關懷型校園文化體系,更好地關心學生們的成長。一方面,高校應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倡導文明學風,通過校園報刊、廣播、論壇等途徑,將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過營造和諧友好的校園環境,增強大學生的包容意識和互助意識,理性地看待同性戀問題、友善地對待同性戀同學。尤其是幫助同性戀者改變自身的心理狀態,引導他們自尊自重,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享受美好大學生活。

3.2 開展有體係有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心理困惑。由於大學生社會經驗少,心理尚未成熟,一些學生對於自己的性取向定位模糊,所以高校應當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使得有困惑的大學生得到及時諮詢和幫助。心理諮詢室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心理測試,對於可能在性取向上出現問題的學生,做到及早發現,及時干預,以實現有效預防。特別是對性取向已經出現問題的學生,更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正確面對來自社會的質疑,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性觀念、性取向。此外,高校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導師講座、建立社團等方式,建立內容豐富的綜合性教育課程,使大學生們掌握科學全面的性知識,減少大學生的盲目認知以及對同性戀問題的獵奇心理。

3.3 有效整合網絡資源,搭建良好的網絡平台。網絡上有關同性戀的網站和信息魚龍混雜,而作為教育機構,高校應當有效整合網絡媒體資源,建立網絡媒體平台,按週或者按階段性及時推送有關同性戀方面的正面信息資源。這些內容必須具有科學性和時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通過正規渠道了解同性戀的相關知識,不至於被不良信息誤導,進而也讓大學生同性戀者對自身問題有更多了解,實現自我干預。

​作為游離於主流文化的亞文化群體,同性戀群體的數量正呈增漲之勢,大學生同性戀者也日漸增多。導致這一現狀存在著諸如社會、家庭、環境、媒體等多方面因素。正確應對這一現狀,高校不僅要予以同性戀者更多的關懷,也要在心理諮詢、文化營造、知識教育等方面做足工作,以此糾偏他們的性誤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性取向,構建和諧友好的大學生活氛圍。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