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力再說MariosBB
瑪力再說MariosBB

社會心理學愛好者 美麗新世界1984號 手撕吾毛工作室 Youtube頻道:https://bit.ly/3oM9dLW 電報群:https://t.me/mariosBB 推特:https://twitter.com/MariosBB1

零和遊戲(1)——從全面清零到全球防疫策略的悖論|為什麼越闢謠謠言越多|風險社會的迴旋鏢效應|瑪力再說

為什麼中國在嚴防死守全面清零的時候,面對每日數以萬計的新增,西方社會對於疫情卻越來越佛系,甚至民眾越來越抵觸政府的政策?

Hello大家好,我是瑪力。這是一個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頻道,每一期我們將結合一個政治經濟案例,來探討下它背後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維度。

前不久,一篇名為《**西安百姓的悲哀:為什麼有人不惜違法、冒死也要逃離西安? 》**的文章在網上熱傳。相信很多人也已經看過這篇文章了,為了避免黃標,我就不介紹這篇文章的內容了。這篇文章顯然最終還是沒有逃過牆內404的魔咒,存活時間沒有超過24個小時。有人稱這篇文章為西安版的方方日記,我會把文章的牆外鏈接放在視頻下方,沒有看過的同學可以自行查閱。

既然,存活時間沒有超過24小時,自然就是被官方定義為謠言和不實傳播了。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點,文章被封之前,就算作者也發表了相關「錯誤澄清」說明,似乎並不能阻止這篇文章的快速傳播和擴散,到底是謠言更容易傳播?還是真相永不會沉默呢?今天我們就來試圖來解釋下這個問題。在解釋之前,我先說明下,本視頻並不會著重討論文章所描述的是不是事實,我相信屏幕面前的你肯定有自己的判斷,如果你還有西安當地的朋友,問問他們自然就清楚了。今天我們只從傳播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下這個問題,希望給你帶來一些有用的思考。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當你和一個人激烈辯論或者爭吵的時候,不管你怎麼擺事實、講道理,好聽的難聽的話說了一大堆之後,除了時間和口水耗了不少,似乎誰都沒有說服對方,反而雙方都覺得自己更有理了。是辯論者真的覺得自己有理,還是心理的作用呢?

我們先來看兩個故事,美國兩個政治學教授、社會學家尼恩和雷弗勒曾經在2005-2006年間做了一項社會實驗,他們將被試驗者分成2組,讓他們分別看兩組報導,一個報導是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說美國出兵伊拉克是合理的,因為伊拉克確實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是在美軍出兵前被銷毀或者隱藏了。另一個報導前半部分內容跟第一個一樣,只是後面又追加了中情局的闢謠和證據,已證明其實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發現,原來就支持小布什的人,在看了闢謠的文章後,反而更加覺得自己的立場沒有問題,堅定的支持小布什的決定。

第二個故事,也是一個蛋疼的美國社會學家,為了證明上面的故事是不是合理的,他也做了一個實驗。也將被試驗者分成三組,前兩組讓他們分發在當地高中倡導節制生育的宣傳單。其中一組的人會在郵箱裡收到強烈反對節制生育的郵件,另一組則不會收到這樣的郵件。剩下一組既不知道發傳單這個事情,也不會收到任何郵件。在分發完宣傳單後,教授詢問這些這些人是否願意加入倡導當地高中節制生育的一個活動,而且聲明該活動需要參與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結果顯示,什麼都沒做的那組想去參加活動意願程度最低,其次是分發傳單但未收到郵件的那一組,而發了宣傳單又收到郵件的的那一組則明顯表示願意去參加這項活動。

說完這兩個故事,你肯定會以為,這不就是大部分粉紅和反賊的心理嗎,他們都是被洗腦了,堅定的認為自己的思想就是之前認知的那樣,不會根據證據的顯示而改變自己的認知。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根據心理學家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其實這樣的認知跟證據的真實性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你跟觀點相悖的一方,直接列事實,將道理,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你在強詞奪理,絲毫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對於反駁一方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討沒趣。所以,我一直認為所謂粉紅和反賊的任何形式辯論都是沒有意義的,雖然我自己也做過很多闢謠和澄清謬誤的內容,但我也知道,除了讓自己爽之外,會讓對方更不爽,根本沒辦法說服對方。

這個在心理學上就叫做「迴旋鏢效應」或者「逆火效應」,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先賣個關子,留到最後再說。

我們回到西安的例子,姑且先不論這個文章說的是不是事實,闢謠有沒有可信度。信的人自然會信,不信的人就算怎麼闢謠也不會信的。而且你闢謠的越多,反而會對闢謠者的動機產生懷疑,而堅信自己的判斷。

這裡就衍生出一個問題,對於公共事件來說,無論左右,如何讓對方相信你,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和英國思想家吉登斯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意思是除了自然風險,人類社會面臨的技術風險和製度性風險越來越突出。和自然風險不同,技術風險和製度性風險都是人類的決策和行為的後果造成的,簡單來說,當今的社會各種問題就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而這樣的風險正是在人類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之後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提出這個概念的時機正值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發生之後,給人們帶來的啟示就是人類在經歷了科學和生產力大爆炸之後,在享受科技帶來的快感之餘,很多時候都忽略了這些大發展帶來的風險,而人類在應對這些風險和災難的時候,往往又顯得要么盲目樂觀,要么手足無措。從核洩漏到經濟危機,再到目前蔓延全球的疫情大流行,都呈現出能力的缺失和製度的缺陷。我們以疫情為例,面對人類近100年的首次非戰爭全球性大災害,沒有一個國家敢說自己的應對方法是最佳的(除了兩個號稱當之無愧的民主國家除外)。如果天災和一些偶然性事件還可以通過金融保險來挽回一些損失之外,那遇上人禍和超過目前科技能解決的問題,就只有靠人類面對這種風險的時候的應變能力和知識儲備了。貝克認為,社會風險不會因為個你的階層不同或地域不同就不存在,它幾乎對每個人都是有影響的。吉登斯說,不可能僅僅對風險採取消極態度,風險是沒辦法進行紀律處分的,所以積極承擔風險才是一個良好社會應該面對的首要問題。

我們說回「抗疫」的問題,眾所周知,這次疫情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風險,而且已經造成過災難了,且科學界已經承認目前從技術上並沒有最好的方法來防範這個風險。中國策略是清零政策,作為風險來說,怎麼可能清得了零呢?而這個清零政策的背後,則是體現了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對反對情緒的抵觸。結合西安的這次事件,開始我們說了,姑且不論言論製造者有沒有別有用心,如果一旦出現和政策違背的聲音,就採取反駁和屏蔽的措施,我開始說,信你的人不用反駁也會信,不信你的人就算你說的再有理他也不會信,絲毫不會提升反駁者的公信力,而且還會造成更多的流言和質疑滿天飛,因為大家都有屬於有利自己的證據再進行反駁,這樣做的後果就會加劇對立者的撕裂和不信任。

中國公共管理專家薛瀾教授曾經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就提出,這次的疫情對於中國其實是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的一個「成人禮」,中國必須從整體上直面風險社會的考驗,所謂科學防治的背後是包含著科學的風險分析,並依此來確定合理的對策。他特別擔心的就是進入到傳統的政治動員模式,機械地照搬上級指示,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的風險會更大。比如,何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怎樣賦予地方政府的特殊權力,盡可能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緊急狀態下哪些基本的公民權利是不能剝奪的。在風險的判斷上不應該僅僅是個人的判斷,應該由多學科專家經過集體討論,分析研判給出政府的執行策略的建議等等。顯然,從中國的目前抗疫政策來看,薛瀾教授的擔心還是發生了,中國做的僅僅事抗擊疫情(清零)本身而已,至於抗疫之後帶來的其他綜合風險,是根本不能提,也不准提。

對於西方社會而言,我們在開頭提到過,為什麼每天新增那麼多,但官方對於疫情控制越來越佛系,而民眾也越來越抵觸政府的強制政策?是西方人不作死就不會死嗎?

首先,就要說到我們開始講的「迴旋鏢效應」,以美國為例,每年的季節型流感會導致上千人死亡和增加數億元的醫療成本,但還是有不少美國民眾相信流感疫苗會導致流感或者疫苗無效的傳言,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個謠言,但越是闢謠,反而這些反對疫苗的人會堅定自己不打疫苗的決心。開始提到的兩位社會學家尼恩和雷弗勒也通過研究證實過以上觀點。

其次,對於疫情本身來說,從發生到現在已經兩年時間,從認知飽和的角度和死亡率來說,人們已經覺得它不是那麼可怕,全世界人民特別是西方已經從2年前的恐慌慢慢學會瞭如何與疫情共處。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越是和疫情共處,才能慢慢的系統性脫敏,產生對抗恐怖的抗體。你越是訴諸恐懼和強制,反而會適得其反。

但是這並不說就沒有社會風險了,而政府或者政策的執行者則需要承擔這部分風險帶來的責任和民眾的質疑(誰讓你是拿錢辦事的人呢?)。那能強制採取行政手段讓這些人去打疫苗和隔離嗎?至少在西方社會是行不通的,即使他們病了還是要佔用社會資源。在大部分中國人眼裡包括我自己也是很難理解的,但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出發,你不能因為這是部分人的個人觀念而就忽視這個問題。放在風險應對的角度,就需要政府和相應專家採取不同的策略,在尊重你的個人自由的基礎上,來讓這種風險帶來的影響最小。所以,民眾和政府的矛盾,在某些危機和風險面前,就是必然存在的,你不能忽視它,也沒法忽視它。

好了,這一的內容講的比較硬,我們簡單總結一下,我們提到了迴旋鏢效應和風險社會兩個概念。

迴旋鏢效應(逆火效應)主要是說,你越是反駁一個觀點或者證明一個觀點是錯的,可能會導致你反駁的對象更加加深自己的固有觀點,跟你反駁的證據真實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跟被反駁者的三觀、立場、身份認同等都有關係,大腦本身的惰性、慣性,和人們對安全感、確定性和自尊心的心理剛需,讓人很難把觀點和個人區分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會保護自己哪怕是錯誤的觀點。所以,單從辯論和闢謠上很難改變一個人的固有觀念。如果你要說服一個人改變他的觀點,不妨先容忍他跟你不一致的觀點,而不是直接反駁他,可以採取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策略,真相終究會付出水面,願意改變的人自然會改變,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願意改變的人你說什麼都不會信。以德服人遠遠比以理服人有效。

其次,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量的過剩,必然會導致目前的社會呈現出一種風險社會的特徵,人類的經濟生活會面臨各種天災人禍,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要學會和風險共存和麵對風險。對於政府部門來說,如何處理信任和不信任本身也是一個社會風險。公共管理和危機管理是一門複雜又需要智慧的學問,我們還是以疫情控制為例,不同的人就會有有不同的觀點,流行病專家從病理的角度出發,可能會主張所有人都應該徹底隔離;臨床醫學專家可能會認為這種流行病可以有效治療而不主張嚴格的隔離;經濟學家則認為完全不用隔離,對社會經濟影響太大了,只需要個人層面做好防護措施。這個時候就需要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協商形成共識,提出政策建議。比如給決策者列出幾種政策選擇,對於每項選擇的成本和收益及其出現的概率給出科學的估計,最後由政府做出決策。即使政府的決策錯了,一場虛驚也比掩蓋真相,讓人不知所措要好。如果人們接受風險社會的概念,也能夠認識到這是必要的風險管理成本。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吧,如果你覺得這個視頻對你還有幫助話,麻煩幫忙訂閱點贊分享支持一下,我是瑪力,我們下次見,88咯。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