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片系列 - Changing Tides Ep. 5】Seeds of Collectivism | Stephen Hicks, James Lindsay, & Michael O'Fallo

PikachuEXE
·
·
IPFS
·
集體主義的種子
https://i.ytimg.com/vi/ENpn0pendew/maxresdefault.jpg

簡介

現代集體主義的種子:
Jean-Jacques Rousseau及後面的Kant、Hegel、Marx、Nietzsche


連結


影片


部分內容摘要

開頭

0:16開始)

我們身處於一個時間點/帶(an epic of time),它有各種突然出現的討論關於各種「特權」及需要有點像製造一個「第零年」(a year zero)的時刻令所有事物都需要被改變、需要「Build Back Batter」(這是近年多個國家領袖都說過的,去找找就能看),因為舊有的種種事物已不再足夠,我(Michael O'Fallo)認為對你(Stephen Hicks)來說這種東西有一種「法國氣味」(French smell

Stephen Hicks:這種「法國氣味」應該說是「swiss french」(瑞士法國氣味)因為我想你是在指Jean-Jacques Rousseau(尚-雅克·盧梭),我認為modernism(現代主義)及enlightment(啟蒙運動)仍是處於發揮它們潛力的起始階段,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對現代世界感到不安(disquieted),當中很多人跟現代世界的所有原則對立,而這些人鼓吹革命而不知道革命會帶來甚麼而只想著希望打倒modernismenlightment,歷史通常都是illuminating(大概是歷史在重複的意思),很多看起來新的事物實際上都有先例(模式上,或者說有不少相似之處),在古代政權或封建制度的那些革命人士很多跟被今日的反現代主義/啟蒙運動思想家相似(原文是echoed by

Jean-Jacques Rousseau思想

3:13開始)

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馬克思主義主宰了左派的思維,但當中有一種更基本的、偏向社會主義(socialism)或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ethos(思想/價值觀之類)存在,而馬克思主義只是該ethos的其中一個顯現(manifestation),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不代表底下更基本的東西消失了,那些人只是繼續四處摸索(grope around)並重新包裝,以不同形式再次推出同樣的思想,可以說左派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及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但保留部分元素,而歷史上最接近的類比應算是Jean-Jacques Rousseau

Jean-Jacques Rousseau18世紀早期出生並於18世紀較後時期死亡,在第三波法國大革命者中有相當影響力,他在法國大革命真正發生前約12年就死了,但法國大革命中最有破壞力及討厭的階段都是由他的門徒(disciples)底下發生

他還在生時有主要兩個著眼點:法國君主制及法國貴族的滅亡(進行中),以及多個世紀以來君主貴族之間的來來回回(jockeying back and forth),而Rousseau認為正在衰敗的君主制及已退化的貴族是道德上令人厭惡的(morally repulsive)所以一切必須推倒重來

但這時候(18世紀)已是距英國啟蒙運動發生有二至四代人了,英國已大致和平地過渡到現代那種民主議會社會,並由二三流國家以開放市場為基礎轉變成世界大國,有農業革命、早期工業革命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等,並相當容忍不同意見(dissenting views),一個法國人伏爾泰(Voltaire)因批評一個貴族被流放到英國,然後看到英國啟蒙運動的各種成果並寫信回法國讚美啟蒙運動,令法國也開始引進啟蒙運動

回到Rousseau,他反對君主制及貴族,還有hierarchy(等級制度)及privilege(特權),也同時反對啟蒙運動,他和伏爾泰的書信交流算是頗scatological(粗俗),他反對啟蒙運動認為的「現代性(modernity)可以也應該變成怎樣怎樣」,啟蒙運動著重reason(理性、道理)及empirical knowledge(經驗知識),Rousseau反對reason,認為那是較弱、事後加上去的,他認為我們應該有熱情、受感情驅動,啟蒙運動偏向分開教會(church)及政府(state),他反對但認為不應回到傳統宗教而是一種sanitized state-run modernized religion(已被淨化的國營現代化宗教),更表明如有人公開反對新state想做的事便會有死刑(execution),啟蒙運動提倡言論自由、自由閱讀、討論各種例如政治宗教等等議題,他提倡新聞審查制度認為新聞自由是最壞的東西之一,討壓啟蒙運動提倡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及自由,他想要的是一種primitivism(原始主義),認為雖然我們不能回到像伊甸園那種原始生活/時代,但可以回到那種在科學化、現代化發生前的那種tribal state of human beings(人類的部落狀態),人們會十分communal(大概是重視集體)又互相尊重之類的,是一種現代原始平等主義的回歸自然(modern primitive egalitarian back to nature

現代思想分歧

15:10開始)

回到現代,人們之間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一班人認為我們活在magnificent(極好的;壯麗的;令人羨慕的)的社會及文化,很多問題得到解決,雖然也有很多現有及新的問題有待解決但我們只需要繼續以同樣現代性、啟蒙運動方向前進,另一班人反對此觀點及一切古舊的保守思想、等級制度等,只想把一切推倒重來,同時他們使用的techniques(不知道在此怎翻譯較好)又比較偏向原始主義、集體主義及反對理性,可以說是重新包裝過的Rousseau,而現代的集體主義的種子可說是從Rousseau而來,集體主義本身十分古舊,可追溯至Plato(柏拉圖),Utopian Schemes(烏托邦設計圖)發展了好幾千年,但各種形式都說是前/非現代集體主義,是Rousseau有他對集體主義獨特的現代化理解

法國大革命 vs 美國獨立革命

16:52開始)

Rousseau死後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十分具有歷史意義也同時跟美國獨立革命不同,英國啟蒙運動帶來的種種被跨越大西洋帶到美國成為該處的「文化機器」,美國的創立者都是在那種美國文化環境下出生,法國大革命(的第三階段)則是Rousseau的文化,那時雖然有一些啟蒙運動思想家,但也有很多硬核、激進、暴力的Rousseau思想信奉者(即集體主義)而他們比較適合那個環境,美國獨立革命時至少有對individual(個人)及civility(禮貌,客氣)的尊重令情況不至於變成sheer barbarism(完全的野蠻行徑;暴虐行徑;粗俗行為),而法國大革命時則因為Rousseau思想完全沒了這種尊重,集體主義令人看不到「個人/個體」,更容易剝奪敵人的人性(dehumanize the enemies)/把敵人不視作人,同時也不當自己是「個人/個體」及其帶來的個人責任,所以更願意去做更多殘忍的事,而這正是在法國大革命中發生的,也是在任何集體化革命(collectivized revolution)中會發生的

Rousseau死後受他影響的重要人物

24:16開始)

(本段我精簡了許多內容,懶得打字)

Rousseau1770年代死去而馬克思則在1848發表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中間相隔70年大約等於兩代人,而德國哲學家Kant(Immanuel Kant / 康德)閱讀Rousseau作品後受到影響令他的道德和政治哲學思想包含了Rousseau思想,然後下一代的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也同樣受到閱讀Rousseau作品後的影響(同時也有從Kant取經,詳看【長片系列 - Changing Tides Ep. 3】Hegel and the Dialectic | James Lindsay & Michael O'Fallon),然後就是後來的馬克思及Friedrich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尼采)

不止有馬克思

29:30開始)

現今許多人只把近代發生的事追溯到馬克思身上,但我們會說從18世紀中到馬克思前的這段時間對現時發生的事十分有影響力,即是說今日被創造出來的思想並非純馬克思主義,例如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當分析此思想時很多線會可追溯至馬克思,例如Oppressor/Oppressed(壓迫者/被壓迫者)Exploiter/Exploited(剝削者/被剝削者)的觀點/結構,但形而上學方面則會追溯到尼采及前面的人(但不包括馬克思),例如後現代主義談及「Power」但不是普通認知上的Power,要讀尼采、Hegel等人的作品去理解「Power」是指甚麼

馬克思的Ideal Democracy

35:02開始)

Ideal Democracy是指從壓迫系統(systems of oppression)中解放(liberated),而向目標推進的方式就是「dialectical process」(辯證過程),也就是當「我們」控制好以下全部:Ideas(思想)、enonomy(經濟)、means of production、culture(文化)、language(語言)或discourses(對話、交流),當State(政府管治者)控制好以上這些而所有人都加入,那烏托邦就會在這世上實現,所以為了讓所有人加入,便需要首先嘗試說服、然後compel(強迫;逼迫;迫使)、最後使用force(暴力),而我們看到20世紀的「實驗」中使用暴力的方式十分殘酷,而在數碼化的21世紀雖然在一切背後仍有槍炮(但沒那麼明顯),但也有各種數碼化控制例如演算法控制/影響人們的思想、能收到的資訊、誰能在社交媒體、數碼平台上發聲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