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繪本短打之年輪篇

曾經介紹一本日本繪本作家講繪本,《來聊聊繪本吧》,今次介紹另一本,由台灣著名的繪本翻譯者林真美老師的《有年輪的繪本》。

林真美老師在日本修讀兒童學碩士後,就回台灣發展事業。因著喜歡繪本,從蒐集開始,到拿著繪本,到處與孩子共讀[註1]。她慢慢發現繪本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所以努力推廣繪本。這本書,可謂是她對繪本論述。

書的開首就講為什麼要為兒童找「有年輪的繪本」,她引用C.S.路易斯的論述:

⋯⋯然而,在看待人的成長時,應該還有另外一種型態,也就是把成長看成像「年輪」那樣,從兒童期開始,一步步接連到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每一個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累積,而這有著經驗相連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成長。⋯⋯

很多人認為,由兒童到青少年階段,是一種脫去兒童的「衣服」換上青少年的「衣服」;到成年時,又是脫去上一階段換上新的。但這樣說法,便有種丟棄以前的東西。然而,如果按C.S. 路易斯之言,每一個階段所經歷的,都化為一層又一層的記憶,成為長大後的人。

作者引用這例子,引申到繪本:那些能夠成為歷久不衰的繪本,正是不論是成年人、小朋友,都有著共同經驗,共同回憶的繪本。作者在這書所推薦的繪本,都有著這些「共同經驗,亦能「共讀」:大人與小孩一同閱讀。

比如在書單中有一本《第一次出門買東西》,講述小朋友第一次外出買牛奶給她的弟弟,對5歲小孩是一個「偉大的任務」,即便主角小米途中受傷,到雜貨店因為個子太細而老闆娘看不見,之後又忘記了找零錢⋯⋯這樣的生活經驗,正好可以讓父母與子女分享,同時間子女也可以準備面對他們的「第一次」,再將此向他們的下一代分享。

又如一本美國繪本《不可以!》,主角一心想寫一封信給總統,當他出門寄信時,他冒着會被軍人打,被惡犬追捕,仍堅定的去做他要做的事。到了郵筒前,有一位曾被欺凌的少年人,正想出手打小孩子之際,但他勇敢一句「不可以」,制止了這少年人。林老師指出,當小孩打破了「你太小,還不行」的魔咒後,其實反而讓大人感到無地自容。它亦是一本啟發大人小朋友的繪本。

除了介紹她心目中有年輪的繪本外,作者也評論現今台灣繪本的定位——與其說是批評,倒不如說是懺悔,她覺得台灣的繪本變得越來越沒趣,因為繪本都以付鈔者——即父母、老師為優先。他們往往對覺得繪本要易淺顯易懂,並有實用價值,即加入有「腦力開發」、「情緒管理」等元素。這樣反而讓繪本變得單一,對小孩來說不是好事。她認為:

想想,這一切都是我們這一代成人的「共業」。除了成人牽動市場走向所帶來的惡性循環外,還包括一些說故事團體或教師,無視於繪本的文學意涵,將之工具化,如火如荼的用於教學現場之故。對教師而言,繪本不失為好的輔助教材,但如果教師都只著眼於「教」,那麼,他就會有過度簡化繪本之嫌,長此以往,對繪本的想像也就會趨於貧乏。而這樣的教師恐怕只知道「使用」繪本,對於繪本之美以及文學的神秘和不可說,很有可能感覺遲鈍。而如果這些大人所提供的繪本都一直搔不到孩子們的癢處,那我們又如何寄望下一世代對繪本的鑑賞,可以有較好的養成呢?而且,我們都忘了,關於繪本,我們這一代的大人其實所知有限,所以我們更應該排除成人的主導意識,藉由與孩子大量閱讀,讓孩子的反應來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那些讓人神迷的繪本⋯⋯

她進一步指出,以繪本作為「品格教育」,是成人以拙劣的方式去解剖繪本,結果使孩子完全失去閱讀繪本的興趣。她引用了美國童書的傳奇編輯娥蘇拉.諾德斯壯的意見,她認為童書的最大敵人是成人,兒童的回應才是對繪本的創作性有幫助,而繪本編輯只是一個橋樑。所以更要好好捍衛兒童價值。

林老師對於繪本的熱愛,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而她所推薦的,還收錄在附錄中的365本繪本。這些是讀者之福,因為可以站在老師的肩膀上,嘗試用她的眼光,去欣賞繪本、學習如何選擇對孩子有「好處」的繪本。

~~~~~~~~~

[註1]作者自我介紹(遠流出版)——
https://www.ylib.com/author/jane/home.htm

《有年輪的繪本》(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4698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